如何判断库存的合理与否?
如何判断库存是否处于合理水平?
部分公司的做法就是和历史数据对比,比如去年销售了16个亿,库存6个亿,如果今年销售了18个亿,库存7个亿以内就合理,超过7个亿就不合理。又有些公司则和行业内公司对比,比如规模雷同的A公司库存持有天数是60天,那么自己公司80天就不合理。
这种做法或许有一定道理性,不过仔细想想,销售并非绝对就和库存有必然的固定比例,不能说销售额扩大一倍,库存也随之扩大一倍,如果超出范围就判断为不合理。再者如果过往历史数据实际上是不合理的,那么往后推算也自然是不合理了。
至于雷同规模的公司,如果供应链模式不一样,比较起来也会有不足之处,不能因为XX品牌持有库存天数是60天,就说A品牌100天的库存不合理,XX品牌销售的是季节商品,必须在该季节内完成库存销售,避免成为滞留库存;而A品牌销售的是生活必需品,卖点不分时候,因此即使库存持有长一点,也会销售完毕,不过于担心其成为滞留库存。
那么如何判断合理性呢?
要知道库存是供需的一个结果产物,可以说是需求前的一个供应缓冲。库存的最终目的当然就是卖出去,得到收入的回报,那么要评估是否合理性,和财务挂钩是理所当然的。
首先明白几个概念。
库存持有天数(DOI, days of Inventory):是企业从取得库存开始,直到销售,消耗完毕的所经历的天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库存,包括了在途库存和在手库存,而不要单单指在自己仓库的库存。
应收账款期(AR, Accounts Receivable):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高劳务等业务,影响购买方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包装费各种运杂费等。此外,在有销售折扣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等因素 。应收账款是伴随企业的销售行为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
应付账款期(AP, Accounts Payable):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通常是指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发生的债务,这是买卖双方在购销活动中由于取得物资与支付货款在时间上不一致而产生的负债。
现金循环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也有称为Cash to Cash Cycle,简称C2C):一家公司从支付现金购买库存起到最终收回销售产品所得的现金为止的天数。
主营业务成本(COGS, Cost of Goods Sold): 指公司生产和销售与主营业务有关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投入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工资)和固定资产折旧等。
接下来就要用这个些概念组成的公式来试算库存的合理性。
C2C = AR+DOI-AP ,就是现金循环周期等于应收账期加上库存持有天数加上应付账期。这个很容易理解了,就是支付款项购买某产品,存储了一段时间后再卖出收到款项的时间了。
Average Inventory =(Inventory of Beginning +Inventory of End)/2 ,平均库存为期初库存和期末库存的和再除以2,一年都是以年平均库存来计算,因此很多企业都先算月平均库存,再按月计算一年的平均库存。
ITO(Inventory turnover)库存周转率 = COGS/Average Inventory
DOI = 365 / ITO , 即库存持有天数为自然年的365天(也有用360天)除以库存周准率
有了以上的公式后,我们可以运用判断库存的合理性了。